▲暨大中文系學生林鴻瑞(右)、李易昇(左)編導噶哈巫族語劇本,並架設文化傳承網站,讓族人相當感動。(廖肇祥攝)
不是族人,卻比噶哈巫族更愛族人,暨南大學中文系學生林鴻瑞、李易昇,自編自導舞台劇《噶哈巫少年》,還架設噶哈巫語全球資訊網,熱血的兩人,珍視少數族群文化,對噶哈巫語的傳承,做出實際的貢獻。
林鴻瑞表示,因對語言學很有興趣,偶然的機會下,至埔里鎮四庄(守城份、牛眠山、、大湳、蜈蚣崙)踏查,得知有一群人還會說噶哈巫族語,有別於絕大部分已經消失的平埔族語,但只剩下少數耆老還能述說,這個語言很可能隨著耆老凋零而消失,因此找同學李易昇協助,申請台灣證券交易所圓夢計畫,希望能保存與推廣噶哈巫語。
從不會說噶哈巫語,到能編寫族語劇本,上台演出舞台劇,兩人先閱讀百萬字的田野調查文獻,並向部落耆老潘永歷、噶哈巫文教協會理事長潘應玉等人請教,還申請網路空間,架設噶哈巫語全球資訊網,對於只剩幾百人的噶哈巫族,這是目前蒐羅文獻、影音、研究資料最完整的網站。
部落耆老潘香在《噶哈巫少年》新書及劇本發表座談會中語帶哽咽、眼眶泛紅「我實在不知道怎麼感激這群學生,因為從來沒有人把我們發揚光大,我實在捨不得他們畢業。」林鴻瑞與李易昇說,聽到族人這麼說,覺得籌備過程的辛苦值得了,「這會是我們大學四年裡,最值得回憶的篇章」。
雖然身上沒流族人的血,但林鴻瑞與李易昇及其他參與《噶哈巫少年》創作與演出的同學,埋下了文化復振的火種,青年族人范純彬表示,過去對自身族群認識不多,但這群大學生所做的事,讓他以身為噶哈巫族為榮,「連他們都這麼積極,我們更要努力傳承」。
小檔案
噶哈巫族為台灣平埔族,主要分布於南投縣埔里鎮四庄(牛眠山、守城份、大湳、蜈蚣崙),因為聚落分布在漢人與原住民的交界,漢化程度頗深,多數族人以閩南語溝通,但仍保存牽田、走鏢的習俗,噶哈巫語是目前尚在流傳的少數平埔族語之一,作家巫永福的小說《薩摩仔》即是描寫噶哈巫族番婆鬼的故事。 (廖肇祥整理)